厦门大学侯亮教授科研成果荣获2013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4年2月10日上午,省委、省政府在福州隆重举行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为我省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厦门大学侯亮教授课题组的科技成果荣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会上,省委书记向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颁发奖励证书,对他们表示祝贺。随后省领导为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专利奖我省获奖代表,2013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省专利奖特等奖、一等奖获奖者和获奖项目颁奖。(科研处供稿,宣传部编辑)

注: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静液压行驶驱动系统在工程机械中的产业化应用
“静液压行驶驱动系统在工程机械中的产业化应用”属于“液压、液力传动技术”领域,是福建工程学院、厦门大学、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厦工重工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科技成果,来源于行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受福建省重大科技专项专题(2008HZ0002-1)、厦门市重点产学研项目(厦经投[2009]233号)、福建省重点引智项目(SZ2008034)等的支持。该成果突破了在工程机械上应用静液压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12篇,其中被EI收录8篇。该项目的技术成果从2009年起陆续开始投产应用,已在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厦工重工有限公司等企业中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累计新增销售额30617万元,新增利润1458万元,新增税金1153万元。
静液压驱动技术在工程机械中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但其在国内应用同国外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主要技术难点在于:该技术在国外研究与应用早于我国,通过专利等手段筑构多重技术保护壁垒;静液压驱动系统组成元件多、接口复杂、相互间存在耦合,多接口参数间优化匹配复杂;工程机械作业环境恶劣、工况复杂,要求系统能适应各种状况,且具有高可靠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以及国外绿色贸易壁垒,要求废旧机电产品的高效再利用研究。本成果的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包括:
第一,提出基于知识驱动的产品平台创新和演进模式,开展创新设计体系和技术方法研究,开发基于专利分析的产品创新设计系统,为集成应用现有专利技术实施产品创新、突破国外专利技术壁垒提供技术平台。
第二,建立静液压驱动系统的多参数优化匹配模型,通过自主研发的静液压驱动系统实验台进行半物理仿真,实施模型有效性验证,为系统集成、元件的匹配选型提供设计方法。
第三,在国内首次研发静液压驱动设计与仿真优化系统,构建静液压系统的标准化设计流程、计算模型和方法,实现计算机辅助静液压驱动系统设计。
第四,开展静液压系统健康检测技术研究,通过监测数据的特征分析揭示故障固有特性,开发在线健康检测和故障诊断系统,实现对静液压驱动系统的动态性能趋势分析和故障预测,提高系统应用的可靠性。
第五,开发静液压行驶驱动、作业驱动等工程机械用模块化系列功能部件产品,实现在环卫用车、矿车等工程机械上的产业化应用;基于项目成果转化的静液压装载机和全液压清扫车,整机技术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打破国外相关产品在我国的垄断。
第六,开展再制造评价模型和再制造回收方法研究,对静液压泵、阀进行再制造实践,解决静液压元件的回收和资源再利用问题,也为突破国外绿色贸易壁垒,实现我国工程机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技术支持。
本成果技术先进、经济适用,为工程机械的主机产品实现整机性能提升、节能减排,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为静液压技术在我国工程机械中的推广应用铺平了道路,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巨大的潜在效益。